2016/6/7

北回歸線標誌

來看看這張圖,一條劃過北緯23度26分14.675秒的虛擬線,是太陽在夏天的北半球所能夠垂直照射離赤道最遠的位置。這條地圖上的虛擬線條,稱為北回歸線(Tropic of Cancer),劃過的國家只有台灣、中國大陸、緬甸、孟加拉、印度、阿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沙烏地阿拉伯、埃及、利比亞、阿爾及利亞、馬利、茅利塔尼亞、西撒哈拉、巴哈馬、墨西哥、美國的夏威夷。

2004 & 2012 & 2015 北回歸線標誌



並非每一個國家都會特別為北回歸線劃過之處設立北回歸線標誌,全球9座標誌,台灣就佔了3座。北回歸線由東到西分別劃過了七個縣市,分別為花蓮縣、南投縣信義鄉最南端、高雄市桃源區最北端、嘉義縣、嘉義市、雲林縣外傘頂洲、澎湖縣馬公市與望安島與虎井嶼之間的海域。



由於不是山區,就是海域,3座北回歸線標誌分別設立在地形平坦的花蓮靜浦、花蓮舞鶴、嘉義水上。之所以會拍北回歸線標誌,也是無心插柳,部分原因是登山行程撤退才晃到此,拍攝的天氣都不是太好。



花蓮縣瑞穗鄉舞鶴台地上的北回歸線標誌,是最常走訪的一座。研究所往南遊走時,最常經過此處。這裡設計成白色日晷造型,搭配象徵四象的聖獸: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以及星宿來代表春夏秋冬的天象、氣候、節氣的轉換。

2004 & 2012 & 2015 北回歸線標誌



2004年第一次來,外觀在風雨的摧殘下,顯得髒兮兮,讓人不太想久待。最近幾年騎單車經過,重新上過白漆,煥然一新。

2004 & 2012 & 2015 北回歸線標誌



2004 & 2012 & 2015 北回歸線標誌



另一座同樣位在花蓮境內的北回歸線標誌,花蓮縣豐濱鄉的靜浦北回歸線標誌。因為霧鎖嘉明湖,登上向陽山、住了兩晚嘉明湖避難小屋後,下山安通溫泉過個溫泉夜,隔日駛向台11海線玩樂,便來到靜埔北回歸線標誌。

2004 & 2012 & 2015 北回歸線標誌



靜埔北回歸線標誌正面呈白色錐柱狀,走道側面一瞧,像一支直立的髮夾。

2004 & 2012 & 2015 北回歸線標誌



這裡的大陸遊客比台灣遊客還多,遊覽車一輛接一輛,不過也是下車拍拍照就馬上離開。其實待久一點就會發現,在北回歸線標誌下坐著,望著太平洋及台11線上飛馳而過的車,也頗為愜意。

2004 & 2012 & 2015 北回歸線標誌



2004 & 2012 & 2015 北回歸線標誌



2004 & 2012 & 2015 北回歸線標誌



最後一座造訪的北回歸線標誌,是在交通最好抵達的嘉義縣水上鄉,這裡的園區面積比花蓮兩座都大許多,園區以天文星象為主題,展示星象及人類太空探索的硬體太空梭設備。最主要的太陽館,建築主體比北回歸線標誌還高大,反倒喧賓奪主,所以這棟建物又被歸類為第六代的北回歸線標誌。

(第五代都還沒退役,第六代就來竄位,有沒有搞錯....)

2004 & 2012 & 2015 北回歸線標誌



現在看到的北回歸線標誌,已經是第五代。

2004 & 2012 & 2015 北回歸線標誌



2004 & 2012 & 2015 北回歸線標誌



嘉義水上北回歸線標誌是最早設立的一座,於西元1908年(明治41年)設立。當年設立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標示北回歸線而設立,而是因為要慶祝台灣縱貫鐵路全線通車,所建立的地標。建在北回歸線的緯度上,只是這目的後面的結果。所以在縱貫鐵路與北回歸線交錯的鐵道西側,設立一座地標,因此才有了這座北回歸線標誌。

甚至1937年(昭和12年)設立北回歸線車站,但已經於2002年(民國91年)裁撤。不過在台鐵捷運化的規劃下,未來可能復站,改名北回站。

2004 & 2012 & 2015 北回歸線標誌



1917年(大正6年),第一代的北回歸線標誌在颱風季過後毀壞,表面剝落殘破不堪。於是在1921年(大正10年)改用木頭搭建新的地標。雖說第二代的北回歸線標誌較為簡易,但從外觀看來,也不乏設計之感,一點也不馬虎。

2004 & 2012 & 2015 北回歸線標誌



第二代北回歸線標誌在短短兩年後,大翻身,時遇當時仍是太子的裕仁天皇來台行旅。1923年(大正12年)遊歷完阿里山後,行經嘉義水上,見著木製的地標,便當場諭示以泥石改建。

1926年(昭和元年),新一代的地標竣工。新的北回歸線標誌往東移,移到縱貫公路與鐵道之間,讓搭乘火車的乘客,在列車上就能直接望見回歸北回歸線標誌。第三代的塔頂回歸與第一代相同的傳統日式丸形結構,柱體則更改為堅固的三角形設計。

2004 & 2012 & 2015 北回歸線標誌



第四代北回歸線標誌大約改建自1934~1936年間(昭和9~11年),因為並非原址拆除重建,而是針對第三代作補強,稍做修復,因此沒有確切的日期年份。比對第三帶與第四代標誌,能夠發現差異之處,在於頂部的不同,塔身及底部基座皆無明顯差異。然而,第四代卻毀在1964年(民國53年)的嘉南大地震。

2004 & 2012 & 2015 北回歸線標誌



台灣畫家陳澄波,也有以北回歸線標誌為主題的油畫及水彩畫作。

2004 & 2012 & 2015 北回歸線標誌



2004 & 2012 & 2015 北回歸線標誌



1942年(昭和17年)千千岩助太郎所設計建造,繼續維持第三代的三角形塔身。後於1968年(民國57年)由嘉義空軍設計修建成公園。



至於號稱第六代北回歸線標誌,則於1995年(民國84年)興建,稱為北回歸線標誌地標館,與第五代肩並肩站立。於2005年(民國94年)修築完成,並改名為北回歸線標誌太陽館,成為一座寓教於樂的天文科學教育園區。



第一代到第四代都是憑著歷史記載及耆老口述的迷你複刻板。橫列在第五代北回歸線標誌旁,呈現五代同堂。

2004 & 2012 & 2015 北回歸線標誌



2004 & 2012 & 2015 北回歸線標誌



2013年在澎湖虎井嶼及嘉義東石另外設立兩座的北回歸線地標,個人認為已跳脫原本立意,給人的感覺就是想吸引觀光人潮罷了。以後有緣,在經過這新建的地標吧。



2004 & 2012 & 2015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