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相當幽靜,特別喜歡這樣的氛圍。慢慢步行到天后宮前的早市,攤販與人群都聚集在此。是我們來晚了,所以街道才空蕩蕩。
喝了碗熱呼呼的豬血湯,吃了外皮Q彈的肉圓,用濃厚的味道喚醒懶洋洋的身體。又再走回舊關山車站與鐵路舊站宿舍,走過歲月荏苒,又有了新活力。
山腳下的序幕 - 關山車站 & 池上車站
化身1919禮物盒子的關山鐵路舊站宿舍,大門敞開。前夜應該有人投宿,既然如此,也就不進入打擾了。今晚要住的池上青年館,也是由台東禮物盒子民宿經營。
想起小時候的北投,記憶終日式屋瓦內的溫泉澡堂,沐浴後坐在木椅上喝一杯加了紅砂糖的咖啡,那童年無法體會的苦,如今已經遍尋不著。
喵管家發現訪客,立刻上前恭迎,討摸摸。
在關山下車的目的,沒什麼,純粹走走晃晃,再來就是吃盤關山臭豆腐,如此而已。在鎮上衛生所旁的公園,大藍鯨磨石溜滑梯玩了幾回,躺在冰冰涼涼的磨石上,望著天空的白雲流動。突然一個念頭閃過,回到關山車站月台。
第二月台上的座椅,眼前的田啊、山啊,綠意由淺而深。列車來時,你會捨得離去嗎?
北上的鐵道盡頭,是一段上坡路。
南下的盡頭,也是爬坡段,
由E216電力機車牽引的莒光號,緩緩入站。表定到達時間09:24、開車時間09:33,停留9分鐘,幾乎與一等站大站的停留時間相同,不知停留許久的原因為何。
二月台對面的新建築,看起來像是維修車庫,也有可能是新建機房,但這建物比站房還要高大,難道是另闢關山後站嗎,我可能想太多了。
欲搭乘的區間車進站,南下的莒光還沒開走,難不成是在等這班區間車?
列車經過海端,越過卑南溪,來到池上。我們在車站外租了單車,沿著台9線南騎。
望著翠綠的稻田,哼著輕快的歌曲,踩著踏板,再度來到關山。
第三趟終於叩關成功,品嘗到傳說中的關山臭豆腐。這的臭豆腐的確美味,但玉里橋頭臭豆腐目前仍在我心目中是第一名。
另外再推薦一間位在池上的福原豆腐店,從關山當地居民打聽到,關山臭豆腐的豆腐來源,就是池上福原豆腐店。而福原豆腐店賣的是未發酵的炸香豆腐,黃豆香味十足。另有冰涼的豆漿及豆花,尤其是芥末口味的豆花,辛辣與冰涼的衝擊,值得一試。
在7-11買了貓罐頭,來去找車站前的小白貓,也讓她飽餐一頓。
小白貓的緊戒心很高,一靠近就會轉頭就走,但始終就在站前廣場這一帶逗留,原因就是身後有兩隻嗷嗷待哺的小花貓。
小花貓非常有保護色,痕容易就跟樹叢及枯葉融為一色。
放下鮪魚口味的貓罐頭,小白貓終究無法抗拒美食,小心翼翼地靠近用餐。
吃飽後,要好好照顧及餵食兩隻小的哦!(發現汽車引擎發動時,要趕快跑開哦!)
北行,離開關山前,再拍一次讓我前一趟找很久的台9線333K路程標。
進入正題,池上大橋南端,台9線岔出了台20線,順著卑南溪轉入山區。其實應該說,走池上大橋跨越卑南溪是台9線改線後的走法,1994年(民國83年)池上大橋完工通車前,舊線的走法是台20甲線從池上跨越新武呂溪(卑南溪上游)的初來橋,再接台20線從初來到海端、關山。
在農會蔬菜產銷班第三班的屋簷下躲了場午後雨,來到這座不在海端的海端車站。
海端車站前的台20線南橫公路,曾經與台9線共線。這段路也是海端鄉與關山鎮的分界,車站這一側是關山鎮德高里西莊,對面的民宅則是海端鄉海端村山界。
海端車站於1924年(大正13年)8月設站營運,當時以新武呂溪來命名,為新武呂驛。一開始沒有設立站房,只有搭建了雨棚來辦理客/貨運業務。1945年(民國34年)改以地方稱呼來命名,稱為海端車站。地名海端並不是指周遭有靠海,而是取自布農族語Haitutuan的音譯,意指三面環山、一面敞開,此處乃新武呂溪從中央山脈流出,遇到海岸山脈又往縱谷南切的地形。
到了1948年(民國37年),才改建為木造站房。有鑑於南橫公路的開闢(後於1972年10月通車),位於南橫公路東部路段上的車站,貨運量也將大增。於是乎,1971年(民國60年)2月改建為水泥站房,才有了現在的模樣。
花東新車站運動開始推動後,海端車站也改造了一番。台鐵一貫式的站名燈箱不再,改用掛在牆面的直式站名;外牆也粉刷了一番,用亮白色漆取代鵝黃色的牆面,搭配深藍色的邊條紋,頗有地中海的藍白風格。只是台灣潮濕多雨的氣候,得要勤維護,不然髒得很快。
車站屬於乙種簡易站,由於客運量較少,因此站內不派站員。與無人招呼站的最大差異,就是乙種簡易站仍要辦理列車交會、待避、調車、閉塞等行車業務。而乙種簡易站有派站員的車站,像是六家車站、竹中車站、沙崙車站,站員就只辦理售票,不用辦理行車業務。
站房的玻璃都拆了,可能方便管理,不然被敲破了也麻煩。站內的牆上有幅布農族的彩繪圖案,看起來像是在慶豐收。
走出剪票閘口後,一旁的,人工轉轍器都已經拆除。原本剪票閘口外的廣場上,是一座島式月台,由於電氣化及車站效能提升計畫,2003年(民國94年)池上=關山路段進行路線曲線改善工程,將舊月台拆除,並啟用新月台,使得站房與月台之間仍有一小段距離。
站房內側與月台之間,打造成廣場,架起半圓拱型的鈴鐺棚架,以山為背景,也有一番風味。
走入2003年(民國94年)後啟用的月台,月台與廣場間有矮牆隔著。
月台空無一人,看似一座島式月台,其實只有單側鋪設鐵軌,實為岸式月台。
目前台東線大部分路段皆採單線運行,池上與關山之間也不例外。不過海端車站的正線和側線的配置比較特別,由於都在月台的同一側,過站不停的列車,直接行駛正線的通過軌。靠近月台側線則提供區間車停靠,或是提供列車交會或臨時待避。
月台與矮牆之間,看似也有軌道鋪設的痕跡。也許是當年新月台啟用後,預計是規劃成島式月台使用,後來運量下降,就拆除其鐵軌,這是個人推測的原因。
南下,往關山、台東方向。
北上,往池上、花蓮方向。
離開海端之前,順道逛逛海端國小。校園內好幾株壯碩高大的百年茄苳樹,在濃密的樹冠下躲陽光,可真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教室外立著俏皮可愛的巨型山豬看板,正眨眼打招呼,看了一整天也會開開心心。
茄苳樹下的樹屋圖書館,也童心未泯的翻起幾本童書回味。
布農族文物館石碑周遭,環繞著許多小豬仔裝置藝術。正想走進拍照,突然瞧見蛇的身影,身形不小,我還是退避三分。
消防局關山大隊海端分隊的建築,一旁設計成暸望台。
路燈是布農族拉弓蹲射的姿態。
連人行陸橋都設計成箭在弦上的造型,處處都融入在地風情。
就連加油站的遮陽屋頂,也都充滿原住民風格的彩繪。
海端是一個很容易就錯過的小村落!改道後的台9線,池上就直接到關山。從花蓮到南橫,從池上就切進初來,壓根不會經過此地,除非是從關山北上前往南橫,才會行經海瑞。更何況南橫公路已經無法全線暢通若干年,南橫公路對外地人的需求,除了嘉明湖登山外,也沒有其他了。
大大的射耳祭看板,讓我想起先前有次機會能參加高雄那瑪夏鄉路跑及射耳祭的,但卻錯過了。這回又讓我重新燃起參加射耳祭的念頭,秋末夏初的五月,我會再來的。
2015.11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