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道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早在1877年(光緒3年)的基隆八斗子,便有鋪設輕便鐵道來運送煤礦。10年之後,就是我們從小讀歷史課本所提到的,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在1887年(光緒13年)鋪設客貨使用的鐵道,營運度段為台北與新竹之間,設立了第一個鐵道機關:全臺輪船鐵路商務總局。
鐵路體系的形成,奠定於日治時期的建設,串連全台灣的陸海空交通聯運網。這樣的建設也順應了軍事的需求,1895年(明治28年)大日本帝國從大清帝國的手中接收台灣後,受到台灣各地民眾的群起反抗,軍事鎮壓及補給的需求日益劇增,鐵道成為兵力及軍砲的運輸工具。因此,日治初期是由軍事機關掌管鐵道事務,成立隸屬總督府陸軍局工兵部的臺灣鐵道線區司令部來掌管,而後才由臺灣總督府民政局遞信部的鐵道課掌管運輸。1908年(明治41年),基隆到高雄的縱貫鐵路全線貫通。之後,相繼修通臺東線、屏東線、宜蘭,以及修築或收購淡水線、東港線、平溪線,鐵道網開始擴張,路線延伸到全台。
台鐵的三大機廠:臺北機廠、高雄機廠、花蓮機廠,是負責鐵路車輛的保養、維修及改裝的基地。我們從捷運市政府站走到松山菸廠後方的市民大道,趕上這座1939年(昭和14年)日治中期在台北車站與松山車站之間落成的台北機廠的開放參觀日期。
簡稱北廠的臺北機廠,也有火車醫院的別名。走過七十多個年冬,原本位在都會的郊區,如今在都市的擴張下,被高樓環繞。接著,高鐵異軍突起,突飛猛進,台鐵必須將松山地下段南隧道交付給高鐵使用。總總不利因素,讓臺北機廠不得不搬遷,2011年(民國100年)6月吹響熄燈號,也催生了新竹縣湖口的北湖車站,以及緊鄰北側的桃園縣楊梅的富岡機場。2012年(民國101年)1月,臺北機廠連結松山車站的機廠側線正式停用且拆除,2013年(民國102年)1月,富岡機廠第一期正式啟用,車輛基地已經遷移至富岡。
走入大門,穿過川廊,這棟總辦公室的長形建築風格,讓我有種回到國小唸書時光的錯覺。辦公室的前方種滿各式植物,讓給人冷冰冰的鋼鐵工廠,充滿綠意。
我們跟著熱心的鐵道迷志工的腳步,來到柴電場區。柴電機車與柴油客車駛進柴電工廠後,天車將機車吊起,進行拆卸、維修與組立的工作。剛停止運作的機車仍處於高溫狀態,需要良好的通風,大面積的開窗,讓工場內空氣流通,採光明亮,也成了此區的特色。
柴電場區的斜前方就是電力場區,外觀看上去沒什麼特別之處,走入組立工場才知別有洞天,東西跨距167公尺的巨大建築,挑高的大面採光,狀觀的樣貌令人驚嘆。蒸汽機車、電氣機車及電聯車的維修皆在此區進行,側邊設有生產工場所需配件的機器工場。
組立工場內擺放著一輛1941年(昭和16年)購入的DT668蒸汽機車,栩栩如生的模型工作人員,正辛勤養護著。
臺北機廠效率及技術精湛,獲獎無數。
場區內時時可見提醒員工要重視工安的標語,提醒員工自己身後還有家人,可別逞一時之便,而有遺憾。
臺北機廠內遍佈軌道,讓列車便利的駛入各工場。我們走出組力工場,筆直高聳的大煙窗是旁側原動室所使用。原動室是為了彌補電力系統的不足,內有大型鍋爐產生高壓空氣與蒸汽,供給各工場的氣動設備使用。
股道上的枕木,歷史悠久,早期鋪設鐵軌所使用,已經不常見,現在都已經被混凝土枕取。
老榕樹的榕鬚垂地,藤蔓爬滿混凝土牆,為防空洞做了完美的偽裝。隨著動線轉入鍛冶工場,頭頂上的管線左拐右彎,一會又轉而向上,錯綜複雜,連結場內三座蒸汽槌,就算換了時空,人去樓空後依然站在工作崗位。
鈑金工場前停置了許多輛自強號,台鐵列車等級最高級的對號列車。幾輛退役許久的自強號第一代的EMU100列車就停放在股道上,任其風吹雨淋。就在列車後方靠近市民大道處,還有殘破不堪的S300型與S400型柴電機車,只可惜沒有廠區沒有全區開放,無法近距離觀看。
這區的鈑金工場、新車工場、車件工場都沒有開放參觀。
停看聽在廠區內時時可見,列車時時會從旁而過。如今停看聽是提醒我們,多留意周遭工業地景,這裡的時空背景值得玩味。像是路旁的小水池,也有鋪設小軌道,當年有環湖玩具列車營運著呢~
載著小朋友的蒸汽小火車剛發車離站,我們都已經超齡,不好意思跟小朋友搶著坐。
令我最感到新奇的是,東西兩側的露天吊車。第一眼看到,還以為是架高的管線輸送架,在材料廠兩側架起龐大鋼架,用來搬運零件及材料,吊至貨車上後,再由貨車送至各工場。
我們沿著西側露天吊車邊緣走著,因為內部也沒有開放,沒有辦法前去觀看東側露天吊車與移車台,還有東側的其他工場。
最後來到十字型建築的員工澡堂,員工從兩側長廊進入,更衣梳洗,接著就穿過圓形拱廊,圓形浴池中間的蒸汽管正在加熱,白煙在水面上輕舞著。輕步的踏進浴池,小心翼翼的嘗著水溫,再緩緩坐入,看著亮光從半圓型的大面採光窗照映在浴池上。我想,這是辛勞工作後最大的享受。
鬥陣靚北廠,是這次的台北鐵道文化節的活動名稱,台鐵一路從蒸氣動力到柴油動力,在進入電力動力時代,走過風華歲月。靚這個字,意指漂亮、美麗,逛了一圈後,深感許多盡心盡力力爭文化保存的志工的無奈,官方的口號不應該只是淪為口號,臺北機場的命運尚未塵埃落定,新的命運尚在角力。我們不缺乏都市更新的空間,卻對我們的文化陌生無知。一個城市的兼容並蓄,其內涵及深度不是在文物前立幾塊簡介告示牌就能展現,看著臺北機廠不遠處的華山藝文特區與松山文創園區,除了硬體建築外,已經難以探尋昔日酒廠與菸廠的軌跡。我們期待臺北機場的全區保留、浴火重生!反對臺北機廠成為美術館與文創園區,催生一座活的鐵道博物館!
2014.10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